当前位置:中国港口网 > 科技创新 > 产业强莞③丨“粤字号”机器人各显神通 从“进口替代”到反向“出海”

产业强莞③丨“粤字号”机器人各显神通 从“进口替代”到反向“出海”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11-07 9:10:00 AM 分享至:

如果你的“跑腿”小哥是一台机器人,你一定是这条街最靓的仔!它可以帮你收快递、拿外卖、买咖啡,而且还能爬坡跳跃,即使路上崎岖,咖啡也不会洒出半分……这是来自广东的机器人企业研发的一款产品——国内首个轮足型机器人,依靠六个直驱关节驱动,能巡检,能运货,能跑腿,还能陪你散步!

近年来,越来越多由广东企业研发生产的机器人出现在全国各地的生产、生活应用场景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广东制造业发达、产业链完整的吸引,广东机器人企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广东省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市场的33.9%、产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广东省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生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无人机(船)等细分领域上各具优势。《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将建设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

助力实体经济,“粤字号”机器人能做啥

工业机器人:

最强“垃圾分类”能分拣19个种类垃圾

在垃圾分类工厂里,拖车将刚刚收回来的一袋袋垃圾倒在了垃圾分选设备的入口,随着机器的启动,塑料甁、牛奶盒、一次性餐具、玻璃瓶等,在AI和光电融合共同作用指挥下,分门别类进入不同的通道,最终进入不同的收集框内。这些不同种类的“垃圾”就变成了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

弓叶科技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人工智能垃圾分选机器人的企业。在弓叶科技的垃圾分选机器人的“眼中”,即使是一张纸片,都有着脏纸巾、报纸、杂志、购物小票等的区别,它们会被分拣出来,投入到不同的料仓中。

弓叶科技研制的城市固废智能分选机器人

昨日,记者来到广东弓叶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东莞寮步的工厂内,一条巨型的垃圾分类生产线正在进行安装,今年12月底前,整条生产线将发往香港,助力香港的垃圾分类工作。这是一个混合垃圾资源化项目,从前期的破袋,到后面的分选,全程需要执行十多个步骤,有十几台机器人和多台光选机参与,能从干湿混合的生活垃圾中分选出19个种类的垃圾。这是一条自动化、智能化加数字化相结合的生产线,全球也只有一套。

“分选的种类多,要求又严格,它要精准到克,不能出错。”弓叶科技总经理莫卓亚介绍,19个种类的物料分别被送进收集框后,机器自动称重,产生的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并在云端进行统计。“比如,装食品的塑料瓶有多少个,化工塑料瓶有多少重量;纸里面还要区分出牛奶包装、报纸、杂志、书本纸、纸巾、购物小票等,全部都要筛选出来。”莫卓亚说,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了解区域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为将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去年,弓叶科技还推出了中国第一台基于人工智能的高速喷气式光选机,该设备最高运行速度达到 6.5m/s,每小时固废处理量高达上百吨,准确率高达98%以上。不久前,这一设备入选了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

农业机器人:荒漠治理机器人在无人区种树

在一望无垠的内蒙古阿拉善荒漠无人区,烈日下,一个半人高的机器人,自带一根螺旋大钻头,靠着光伏太阳能的驱动,短短一分钟,就能钻出一个深达四、五十厘米的坑。带着播种装置的机器人在坑里播下树种,浇水机器人则跟进浇水维护。

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与华为昇腾团队、松灵机器人联合开发了一款用于沙漠种植的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以自动进行坑洞挖掘、规整林木种植,还能通过GPS系统进行厘米级别的定位,全天候工作。

松灵机器人研发的沙漠机器人移动底盘。

松灵机器人大中华区销售总监陈鹏介绍,“以前在沙漠种树需要人工挖坑,规整地种下一排树,后期还需要人工养护。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高。”但荒漠治理机器人依靠移动底盘和播种装置可以实现快速地成排种植,相较于人工种植,效率大幅度提高。

松灵机器人总部位于深圳南山,研发中心则设在东莞松山湖。据了解,松灵机器人最大的特点是擅长户外底盘的开发和研制,在300公斤及以下机器人底盘应用范围内做到了国内的领先位置。

特种机器人:能在地下清污,也到深海探索

在一个地下污水管道口前,一款名叫“海螺”的小管径清淤机器人正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身体,从小小的管道口钻进去。它的装备齐全:带有高压水枪,用于冲刷管道污泥;带着探照灯,用于查探管道内部的情况;它还有拍照设备,可以实时拍照上传给地面的技术工人……

行远机器人研发的小管径清淤机器人——“海螺”

在城市里,管道清理一直是个难题。工人们通常是砸开管道,先排空废水废气再钻进管道施工,用高压冲刷管道里的污垢,使之脱落。这种清理方式既浪费资源,也不利于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为此,广东行远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这一款“海螺”小管径清淤机器人,专门用于解决500-1200毫米口径管道的清污。行远机器人副总经理陈祥兰介绍,“海螺”可以对管道进行清理、探查和修复。未来,将广泛运用于城市水务市场,预防水涝灾害;同时,也可以用于钢铁行业高温污水池清淤等。

近年来,特种机器人整机性能持续提升,在极端环境、危险作业等场景下的操作能力大幅增强,促进太空探测、深海探索、应急救援等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

水下探索机器人——金枪鱼,可在水下大显身手。

比如,行远机器人生产的水下机器人能进行水下勘测、水下工程作业、水域救援领域替代潜水员作业,并能做到潜水员做不到的事。

今年5月18日,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号在广州正式下水,将为我国开展海洋科考、拓展海洋科学、助力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助力。该船隶属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建造理念和需求来源于南方海洋实验室,中国船舶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负责建造。

在珠海,无人船艇研制早已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几年前,云洲智能创始人张云飞将企业落户在珠海。他说,云洲智能成立以来,已陆续推出全球第一艘环境监测无人船、中国第一艘海洋调查无人艇、中国首艘导弹无人艇、安防救援无人艇、自主航行货船等自主研发产品,业务涉及环境监测、海洋调查、安防救援、无人航运等领域,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服务型机器人:

“跑腿”帮忙买咖啡,远程看病做手术

让机器人帮你“跑腿”?这个梦想并不遥远。本末科技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刑天”就能实现你的梦想,“刑天”取名来自《山海经》,作为国内首个轮足型机器人,它结合了传统轮式AGV和多足式机器人两者特性。“刑天”能爬坡、能跑能跳,即使路面陡峭崎岖,也不影响它的行动。东莞市本末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笛说,“刑天”的整体运行依靠六个直驱关节驱动,优势是运行过程灵活、安静,也很结实。

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刑天”。

受到广东产业红利的吸引,2020年4月,张笛将团队从香港带到了东莞松山湖。经过两年时间的发展,本末科技的直驱关节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泛机器人行业,仅今年以来,该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000万元。

作为服务型机器人的一种,手术机器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将来,小城镇的患者到县城医院就诊,通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运用,专家们进行远程联网指导,就可以让年资相对较低的医生也能高质量地完成手术。这是妙智科技创始人谢智衡的愿望。

手术机器人精准安全,创口更小

妙智科技(东莞)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将VR技术用于临床的企业,其中该公司的精卫VR手术机器人系统,可通过对接规划与导航系统,由导航系统引导手术机器人按照规划好的路径进行穿刺、置钉及截骨等操作,大幅度提高手术精度,减少手术时间并且降低手术风险。

谢智衡介绍,与人工手术相比,手术机器人的优势在于更准确、更安全,创口更小,成功率更高。

特色:实现“进口替代”,成功反向“出海”

在自主研发驱动下,广东智能机器人正在逐步实现“进口替代”的目标。莫卓亚说,进口智能垃圾分选设备需要约200万元/台,但国产的智能垃圾分选设备最低价格可以去到20万元/台,能代替五六名工人的工作量,产能也能提升两到四倍,这就让小企业也能用得起,更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谢智衡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推动手术机器人实现普惠性。他说,虽然在国内大家对手术机械很认可,但由于价格昂贵,渗透率比较低,“我们通过技术和算法降低成本,希望能让更多的医院用上骨科手术机器人。”他透露,目前进口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售价要达到2000万元/台,而他们的产品能够做到500万元/台以下,这样的价格,会让更多的医院用得起骨科手术机器人。

水下清淤机器人“海狮”耐压水深100米。

除了实现“进口替代”,广东智能机器人正凭借着技术优势,反向“出海”。弓叶科技的智能分选装备销往日本、俄罗斯等海外地区。莫卓亚透露,目前公司有三分之一是海外订单,希望将来能实现海外订单和国内订单各占一半。

陈鹏也介绍,在移动机器人平台领域,松灵机器人借其在机器人运动控制的经验和优势,大幅提升主要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他们将设备卖到了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

展望:供应链推动机器人企业在广东“百花齐放”

近年来,全球知名品牌机器人陆续来到广东布局,本土机器人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记者在企查查上查询发现,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共有51.38万家,其中,广东机器人相关企业达10.8万家,占比21.1%。

完整的产业链是吸引众多机器人企业落户广东的一个重要原因。谢智衡表示,一个手术工具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从设计到生产需要经过五六次打样,在其他地方没有办法找到这么快的供应链,但在东莞和深圳可以找到。莫卓亚也说,东莞的装备制造业十分发达,相应的机加工、钣金、喷涂、焊接等配套能力也十分完善,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实现产品迭代。

作为全国智能机器人生产和应用大省,广东省智能机器人集群发展优势十分明显。其中,广东制造业发达,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广东已初步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和应用,从研发、设计到检测的较为完整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链;此外,广东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民用无人机技术国际领先,工业机器人企业专利申请量居全国首位。

根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广东将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为依托,推动工业机器人在高端制造及传统支柱产业的示范应用,建设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到2025年,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建设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

专家建议:打造产业集群,统一标准很重要

“打造产业集群,统一标准很重要。”澳门科技大学教授李建庆说,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不管是哪一类的机器人,到了另一个环境里面,也可以运动自如。同时,他还建议要提高5G通信的低时延、高质量发展,增加机器人的协同安全性。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海涛则希望能够推动“政产学研用”链条发展。有好的政策引导;有相关的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落户大湾区;能推动专利转化利用等等。他表示,“大湾区政产学研用链条做得非常好。”

另外,在机器人发展趋势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教授表示,进入到机器人4.0时代, 未来机器人的大脑可能在云端。

松山湖高新区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实力强劲,目前已“扎堆”聚集400来家机器人企业。拥有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在国际顶尖机器人大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的“领航”下,该基地成功孵化超过60家硬科技公司,被孵团队存活率高达八成以上,其中15%的公司已成长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现今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一期)已进入装修阶段,届时这里将培育和孵化创业团队100家以上,打造独一无二的“科创梦工厂”。

除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外,松山湖还有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军担纲院长的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研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后者紧密围绕制造业,以高精高效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为重点研究方向,在驱控一体化、物联网、机器视觉、3C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无人自主技术等方面形成核心技术与产品,已为机械、电子、汽车、家具、3C等行业提供自动化生产线设计改造、数字化车间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技术服务,服务累计超过2000项,产品在300多家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并成为华为、美的、格力、吉利等世界500强企业核心供应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蒋幸端、谢英君、马骏 通讯员:陈绮薇 黄冰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卢政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卢政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冬庆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本文关键词:机器人 科技创新 标签:机器人 “进口替代” “出海”
声明: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港口网”“www.chinaports.com”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港口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0条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