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港口网 > 企业花絮 > 深入地下30多米,来看工程师的BIM“口袋书”

深入地下30多米,来看工程师的BIM“口袋书”

来源: 舶云文化 发布时间:2023-06-16 10:00:00 AM 分享至:


近日

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

由中铁建设承建的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

01标段站房核心区

正式进入主体结构

地下三层站台层施工阶段

这座亚洲最大地下最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取得新进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效果图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西起北运河东岸,东至东六环外路县故城遗址区,北起京哈铁路南侧路,南至杨坨中路、杨坨一街,地下建筑面积约128万平方米,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该交通枢纽整体为地下三层结构,站房核心区面积约37.9万平方米,站台规模为8台14线,汇集了京唐城际铁路、京滨城际铁路、机场联络线以及3条地铁线,开通运营后,可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1小时直达雄安新区。


枢纽工程地上设西进站平台和下沉庭院,负一层设东西进站厅、综合服务中心和城市集散厅和公共商业、东侧下沉广场,负二层设东西换乘大厅、东西出站厅、东西出站通廊和候车厅,负三层为铁路站场。


车站站台增加了屏蔽罩设计,既能有效隔离行车空间与站房空间,减少温度流失,降低行车噪音对站内旅客的影响,又能进一步提高站台候车安全性。



科技助力攻坚克难


自2020年8月进场施工以来,中铁建设项目团队自主研发 “PocketBIM”轻量化协同施工管理平台,平台基于WebGL技术云端转换引擎,可实现线上多维度查看工艺做法,在手机端即可进行模型浏览、漫游、剖切、测量、显隐控制,被称为工程师BIM“口袋书”。同时应用智慧建造平台,深度融合BIM、GIS、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建立交互式应用和智能化辅助应用决策,通过建筑信息模型,三维数字化协同管理,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提升施工项目数字化集成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人均劳动效能。


智慧建造平台


为确保逆作法开挖运土、混凝土运输,项目团队基于地下结构逆作法与基坑开挖的空间效应,采用BIM技术与优化算法,研发出了新型的钢-土马道协同集约化的物料运输体系。道路承压层结构采用“钢构梁+钢板路面与原状土层+混凝土面层”相结合,在满足施工通行量需要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减少马道区域预留土方量,钢结构与站房主体结构通过预埋钢板可有效连接,增强运输体系整体稳定性。钢土结合马道用钢量为220吨,与原策划双钢马道用钢量相比节约2380吨,实现了项目降本增效的新突破。


候车层钢牛腿


在候车层钢牛腿安装过程中,为保证牛腿与柱节点安装的精确度,项目团队自主开发三维扫描技术,在结构牛腿安装前,先对梁柱节点进行三维扫描,同时通过使用Alpha shapes算法提取点云数据对钢结构牛腿进行模型建立,进行初步安装误差分析,该项技术将柱顶倾斜度控制在0.3毫米至0.7毫米之间,达到工程垂直度的要求。


为给地下工程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中铁建设在该项目成立了“科研攻关团队”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业主单位、股份公司的指导下,联合设计院、高校、设备厂家等多家单位进行技术攻关、设计研发等。


全国BIM“龙图杯”大赛一等奖奖杯


截至目前,该项目应用BIM等技术,完成盖挖逆作法施工、出土马道等方案优化11项,获得新型发明专利11项,国家级BIM应用技术一等奖2项,国家级QC成果三等奖1项,北京市QC成果Ⅰ类4项,Ⅱ类2项,发表核心论文论文23篇,工法3篇,形成软件著作1部。先后获评“北京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中国铁建股份公司示范党支部”等荣誉。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01标段在正式进入地下三层主体结构站台层施工后,工程将进入项目地下最深处施工阶段。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同时也将是首都新门户和城市副中心未来的交通中心、活力核心,对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北京市客运枢纽格局、形成“站城融合”的城市综合体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关键词:深入地下 标签:深入地下 BIM“口袋书”
声明: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港口网”“www.chinaports.com”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港口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0条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