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港口网 > 航运&经济 > 上海力促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上海力促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来源: 中国水运网 发布时间:2021-08-02 8:00:00 PM 分享至: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近日发布,规划提出:

● 到2025年,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

● 着力优化船舶产业产品结构,推动主力船型和海工装备结构升级,高端船舶占比达到60%。

事实上,这是中国船舶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国家规划为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把定方向

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

● 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巩固船舶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

● 推进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舶和深海油气生产平台等研发应用。

● 支持深海和极地探测等科技前沿领域攻关,开展蛟龙探海二期、雪龙探极二期建设等。

国家有关部门、各地方政府正在研究制定有关专项规划,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谋篇布局“十四五”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此前,《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

《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 80%以上,高技术船舶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 60%以上,船用设备关键零部件本土配套率达到 80%,成为世界主要船用设备制造大国。

针对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最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列去产能的政策,形成了去产能过剩的两个思路,一是淘汰实力弱小,技术落后的中小船企和落后的低端船舶产能;二是培育高端船舶制造龙头及高端船舶制造舰配产业链。

与此同时,超大型 LNG 集装箱船、新型环保船、豪华游轮订单一直是增长亮点,增速较快。作为国内民用造船龙头,公司船舶建造技术储备国内最丰富,高端船舶建造国内最强,近年来在高端船舶制造不断取得突破。

船舶制造高端化稳步推进

今年上半年,我国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建造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多型绿色动力船舶实现批量接单。

23000TEU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批量交付、首座17.4万方液化天然气(LNG)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FSRU)、全球最先进民用医院船、全球最大火车专用运输船、超大型智能化自航绞吸挖泥船等高端船舶海工产品实现交付。

回望近几年的发展,我国船舶高端制造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中国自行研发、设计、建造的2艘8.3万立方米超大型全冷式液化石油气运输船(VLGC Very Large Gas Carrier) 打破了日、韩在该船型领域的技术封锁和长期垄断,是我国造船企业第一次完工交付 VLGC,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全面跻身世界高端液化气体运输船设计、建造的先进行列。

打破三大瓶颈 助力船舶工业大步向前

近年来,我国骨干造船企业主动适应国际船舶技术和产品发展新趋势,强化需求引导,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绿色环保船舶、专用特种船舶、高技术船舶等。

但这些船舶类型中,大部分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仍然依靠国外设计公司的成熟设计。

国内通过科研人员努力和经费的投入开始消化吸收外来设计,提出新的优化创新方案,核心的“Know How”技术却仍然未有根本突破,需要在工程实例中加以学习和掌握。

中国在船用设备配套产业上距造船强国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领域本土化配套率不足30%,船舶配套产业亟待升级。

高端船舶的关键核心设备配套受制于国外垄断厂商,从而导致国内的高端船舶接单和设计建造均面临压力。LNG船的货物围护系统、豪华邮轮的动力系统、内装配套等都是配套的短板,短时间内突破可能性不大

一句话说,中国高端船舶的“心脏”还不够强壮。

此外,高端船舶调试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海洋工程特种船舶为实现特定的生产作业往往配备复杂的工作系统。

由于国内船厂缺乏调试经验,多数会造成调试工作的拖期和反复,大部分国内船厂在面临此问题时几乎都采取寻求国外专业调试外包公司或者高价聘请国外调试团队的方式解决。

为此,业内专家指出:

● 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安全。

● 服务行业发展,建设高质量的船舶产业链供应链。

● 开放合作,建立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要利用好5G、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现代化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管理体系,降低产业链和供应链成本。

同时,专家建议,要面向市场需求和规则规范新要求,开展绿色、智能物资和设备系统的研制;以开放合作的心态,加大信息互通互联,推进智慧供应链建设;在公平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上,让优秀的供应商更加优秀,建立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本文关键词:航运经济 标签:上海 船舶工业
声明: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港口网”“www.chinaports.com”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港口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