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我国在船舶港口污染防治方面出台了诸多政策与措施,在排放标准制定、排放控制区设立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今年9月刚公布的浙江省交通强国试点项目中,建设船舶港口污染防治体系试点项目获评优秀试点项目,该项目明确提出要“打造长兴示范窗口”。近日,记者深入走访长兴,探寻“示范窗口”背后的绿色谜底。
硬件设施全面升级 污染防治出实招
记者走进长兴吕山水上服务区码头,看到不少船只正停泊休整,作为长三角水运大动脉、长湖申航道上的重要服务区,该服务区的日均泊船数在50艘左右。对“船老大”们而言,船舶就是家,船上有厨房也有卫生间。虽然船上的生活设施越来越完善,但是船上的生活污水,却不能像岸上人家一样,有污水管道可接,以前只能直排河道。
近年来,长兴港航加快推动港口码头污染防治工作,为1305艘长兴籍在册船舶安装了生活污水柜,在全县在营运码头和公共服务区、避风港共39家单位累计完成46套智能污水接收设施、42座分类垃圾棚建设,实现码头防污设备全覆盖。
防污工作要落实需两条腿走,硬件设备有了,如何提升“三废”上岸率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长兴港航通过积极走访船户、发放告知书等各种宣传举措,向船户普及相关知识及操作。长兴港航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自开展专项攻坚行动以来,累计登轮进舱检查3777艘次、污染物上岸19104艘次,连续2个月实现上岸率2位数增长,位列湖州全市第一,全省领先”。
数字赋能定制智慧应用 实现监管“信息链”
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直是生态环境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长兴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定制浙船e行长兴专版,优化污染物送岸数据分析模块,相关数据接入长江经济带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县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污染物收集、接收、转运、处置数字化闭环监管,去年完成杭嘉湖地区船舶垃圾转运处置第一单电子联单。
主动问需于民、问需于船户,真正提升应用使用率,长兴积极开设“湖州水牛学院长兴分院”,对船户进行防污培训,提升防污自觉,为污染物电子联单上岸率提高到98%打下了坚实基础。建设升级吕山水上服务区,提供优质的生活、政务服务,实施全国内河岸电最低价,服务区提升经验成功入选省委改革办“2020年度十大亮点提升项目”和“竞跑者”,实现船户上岸即可政务办理,为船户减负。
“我们累计关停“低小散”码头,由2017年初的279家关停整合到目前的41家”长兴港航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说。码头发展加速规模化、生态化、现代化,沿岸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每百米岸线通过能力由2017年的22万吨提升至目前的45.7万吨。今年,长兴所有码头全部提前完成“一码一策”提升验收。
全员动合理抓 织好严密“治理网”
2016年10月,交通运输部批复湖州创建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这里成为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以长湖申线为媒,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航道实现了从“运石子”向“运箱子”的蜕变。为全面加强防污工作力度,长兴积极构建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县分管领导具体推进、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属地乡镇落地管理的工作推进体系,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开展联合执法,搭起严密“治理网”。据悉,今年以来已召开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联席会议5次,实施联合执法检查6次,解决问题260个。
据长兴港航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运输朝多式联运发展,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老旧船舶337艘,去年完成水运装箱7.56万标箱、增长15.2%,提前半年完成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处置装置改造1305艘的任务,安装数占全省1/5。
接下来,长兴将高标准推进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全面建设绿色水运,全力让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奋力为全省建设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贡献更多长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