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港口网 > 国际港口动态 > 向海而兴 湄洲湾港为区域经济发展赋能

向海而兴 湄洲湾港为区域经济发展赋能

来源: 中国水运网 发布时间:2022-06-09 2:53:35 PM 分享至:

6月7日,记者在湄洲湾港肖厝港区铁路货运场内看到,肖厝港区港三铁路专用线扩建工程建设全面加速,工人正有条不紊地测量铁轨间距。“目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今年6月底前将完成港三铁路专用线扩建工程建设并通车。”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建成后铁路发运能力近期(2025年)可提高到420万吨,远期(2035年)发运能力可提高到460万吨,充分发挥兴泉铁路优势,推进海铁联运业务。

今年以来,湄洲湾港围绕“东南大宗散货枢纽港、海西产业集群工业港、世界妈祖文化旅游港”的目标,正全力释放港口服务临港产业发展、中西部省份对外开放、对台交流合作、海丝沿线国家交流互通的功能作用,打造带动作用明显、产业服务充分、互联互通高效、安全绿色示范的深水良港品牌。

资源要素“聚”起来

今年1月1日,湄洲湾港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迎来新年首艘大型船舶——40万吨级全卸散货船舶“明惠”轮,该轮从巴西马德拉港满载39万吨铁矿石历经四十天航程靠泊罗屿9#泊位,实现了罗屿作业区疫情期间生产新突破。

去年5月26日,罗屿港口40万吨级泊位建成投用,成功跻身全国可供最大货轮靠泊接卸的港口之列,为东南地区原材料供应开辟了全新的物流通道,也标志着湄洲湾开启大港时代。

“今年计划投入1.96亿元,用于建设8号30万吨级卸船泊位,11号、12号15万吨级装船泊位及相关配套工程。其中,8号泊位争取在5月份开工。”福建省罗屿港口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文金说,项目建成后,罗屿作业区将形成‘两卸三装’的连片规模效应,成为年吞吐量5000万吨以上的区域性散货核心大港和国际混矿中心。

作为湄洲湾港的重要组成部分,秀屿、东吴、兴化3个港区今年将规划打造26.7公里码头岸线,布置93个泊位,形成1.68亿吨吞吐能力。

以建设东南大宗散货储运基地为基础,湄洲湾港全力推动适配大宗散货的临港工业发展,推动港口从大宗散货中转基地向大宗散货储运基地、产品基地转型发展。

东吴港区包含东吴作业区和罗屿作业区,其中罗屿作业区已成功吸引瑞资联选矿项目落地建设。“该项目推动罗屿港从中转基地向产品基地升级,增强周边钢厂对罗屿矿粉的黏性。”郑文金说。

最新规划图显示,湄洲湾港在莆田港口现有7个作业区。根据每个区域的货物特点,莆田相应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临港产业。以莆头作业区为依托,莆田木材加工年产值达200亿元左右。2019年,莆田市引进中国林产品集团有限公司,在莆头物流园区打造木业城,探索“前港后园”的港产一体发展新模式。“将木材粗加工环节前移,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吸引深加工、精加工企业入驻,延伸产业链。”秀屿木材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林国彬说。

区域发展“融”起来

“每天有4列至5列火车将港口的铁矿石运至江西、湖南等地。”看着罗屿支线上运载铁矿石缓缓驶出港区的“和谐号”火车,罗屿港口生产操作部调度科科长魏敏说道。

作为福建省重点打造的大型干散货港核心作业区之一,湄洲湾港罗屿作业区依托集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源源不断地将来自全球多地的铁矿资源中转到福建、江西、湖南、长江沿线以及西南省份,甚至到日本、韩国等区域,构建起矿石、煤炭从采掘生产到终端用户的便捷供应链通道,推动大宗商品领域的企业、产业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濒临台湾海峡,罗屿作业区在服务两岸融合发展中有天然优势。2019年7月,罗屿作业区开启对台直航,并拓展保税矿业务,实现了东南沿海港口首次对台中转铁矿石和大陆港口首次对台的铁矿石保税业务。罗屿作业区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对台铁矿石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一;截至今年8月,对台湾中钢项目货物累计吞吐量达439.18万吨,同比增长36.35%,正着力打造大陆对台散货物流储运基地。

2022年以来,罗屿作业区对台业务稳定增长,截至5月份,对台中转量达214万吨,同比增长92%。但由于台湾中钢中转船舶的载重能力不足,导致对台中转业务提升受到限制。“为了帮助台湾中钢提升货物发运效率,罗屿码头对外进行多方沟通协调,对内通过对10号装船泊位设施微调等方式,协助台湾中钢进行装船船舶等级提升,将中转业务主力船型由3万吨级提升至5万吨级、7万吨级和10万吨级,克服了因船舶运力限制导致对台中转业务受限的瓶颈。”郑文金告诉记者。

东吴港区快速发展,秀屿港区也取得长足进步。

秀屿港区莆头作业区开通莆田至台湾集装箱运输航线,实现每周1航次常态化运营;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今年上半年完成海上风电出运超过120台套;1-8月,LNG累计完成307.05万吨,同比增长35.19%,为迎峰度夏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省内LNG接收站还首次实现向第三方公平开放。

“湄洲湾港口专业化泊位占比、港口运输效率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LNG、煤、矿、木’四个特点鲜明的主要货种运输系统,为服务沿海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先导作用。”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港航运行处处长强新星表示。

港口治理“绿”起来

罗屿作业区堆场内,斗轮堆取料机正通过无人化远程操作自动控制装卸铁矿石。

“以前现场控制,每台斗轮机都需要2名操作人员,条件比较艰苦,效率还不是太高。”罗屿港口生产操作部副经理林建春介绍,去年罗屿作业区建成移动混配矿系统,只要3名工作人员就能实现3台斗轮机远程操作运行。人力投入减少,效率却提高30%以上。

引进无人化散货堆场控制系统,建成防风抑尘网、景观绿化区,配置完备的沉淀池、水循环等环保设备,推广应用绿色照明、船舶岸电、码头智能装卸、港口储能、变频控制等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罗屿作业区在贯彻落实“碳中和、碳达峰”中,逐步形成生产智能、管理智慧、服务柔性、保障有力、生态健康的现代港口运营新模式。

智慧赋能、绿色发展,这是湄洲湾港在提升竞争力、推动现代化中形成的共识。

湄洲湾港口专业化干散货码头均已建设防风抑尘网,堆场实现喷淋全覆盖,新增泊位均同步建成岸电设施。国投煤炭码头建成自动化装车楼,引进全国首台装车楼自动牵引车,减少火车在港时间,加快煤炭周转,大幅提升国投铁路支线疏港能力;中原港务危货码头采用最新的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油气回收系统,实现高效安全生产……湄洲湾港以一系列智能化、绿色化举措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推动港口提速增效、转型升级中迸发强劲动力。

“我们全力推动湄洲湾港积极融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主任蒋少怀表示,将围绕服务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和打造“东南大宗散货枢纽港、海西产业集群工业港、世界妈祖文化旅游港”目标持续发力,推动港产城进一步协调发展。(全媒记者 王有哲)

图文来源中国水运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支点港口动态 标签:湄洲湾港
声明: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港口网”“www.chinaports.com”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港口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0条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