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港口网 > 航运&经济 > 长三角的“最强纽带3.0”

长三角的“最强纽带3.0”

来源: 企界 发布时间:2021-05-23 8:00:00 PM 分享至:

日前,科技部、发改委等部门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以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

《方案》提出,到2022年,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年均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增3000家左右。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包括G60国家高速公路和沪苏湖、商合杭高速铁路沿线的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金华市,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9个市(区),总面积7.62万平方公里。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战略定位明确提出产城融合发展。

这是以往长三角科创规划中鲜有提及的新内容。

《方案》也明确提出,根据不同城市特点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形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基础良好、城市功能完善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G60科创走廊示意图

到底何为产城融合?

G60科创走廊先后从2016年的“上海松江科创走廊”1.0版,拓展到2017年高速时代的“沪嘉杭G60科创走廊”2.0版,再升级到当下高铁时代的3.0版。

G60科创走廊建设经过几年实践,在创新政策协同、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人才流动、创新产业共进上取得初步成效。

不同于“科创+产业”,G60科创走廊将城市也加入了进来,构建“科创+产业+城市”新的发展格局。

“科创+产业+城市”融合发展,将有助于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避免有产无城的“产业孤岛”或有城无产的“鬼城”与“睡城”等现象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制造业产业集群“硬实力”,推进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产城融合发展体现的是一个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将科创产业和城市视为一个互动共生的有机整体,使得“产业”和“城市”协同融合发展。

其中“产业”是前提,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人在城市得以生存的基础;“城市”更多承担着一个载体功能,主要服务产业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很多地方就提出产城融合发展,各地在产城融合上也进行了很多探索,纷纷建设一批经济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小镇。

这些都可以看做对产城融合的尝试,但是也不难发现,产城融合的重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制造业、旅游业或旅游与文化、生态、康养结合等类型。

与其他类型产城融合不同的是,在科创领域进行产城融合发展可以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化。

此外,还有助于提高G60科创走廊城市整体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因此,科创如何与城市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成长格局,是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发展战略。

城市群内各个城市只有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实现各自产城人高度的融合,才能实现高水平协调发展。

科产城协调共进,和谐互促,不是割裂发展,产城融合的发展水平体现着城市竞争力。

为什么在长三角科创发展规划中强调产城融合?

在G60科创走廊建设中强调产城融合发展,这与长三角各方面的资源禀赋密不可分。

长三角无论是在经济活跃度、开放程度、创新能力,还是城镇化水平都是我国发展最高的区域之一。

科创赋能、产业嫁接、城市承载,“科创+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无疑会给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赋能区域的“秘诀”

产城融合发展核心在于关注人的根本需求,以人为本是产城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导向。

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来分析科创如何给产城融合赋能,就要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多元要素功能配置综合发力。

产业是发展的目的,科创是发展的手段。发展产业离不开科创,抓科创必须围绕产业。

其中,创新是核心,突出科技、聚焦产业,互为表里,相互促进。

具体来看,科创为产城融赋能,需要更深入地分析城市、产业和人这三个主体在产城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讨论城市,政府的作用就不能忽视,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发起者和管理者,其对政府公用性的理解,以及行政服务效能的高低等等,都直接影响着产城融合的目标取向和路径实现。

另一个方面,产业是科创发展的落脚点,在项目招引、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企业孵化上注重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在产业发展能否发挥创新对发展的引擎作用,是决定科创能否为产业赋能的关键。

发挥企业在科创产业中主体作用,各类科创要素渗透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数据显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万多家,占全国近1/10;科创板上市企业47家,占全国超1/5。

把科创资源更好地向企业集聚,通过机制创新,更好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尽快突破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技术瓶颈。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攻关。

除此之外,把握企业科创发展的最新需要,化解科创与产业对接的最新矛盾,更好地发挥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作用。

长三角发展“科创+产业+城市”之路,还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创新型人才在科研以及成果转化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科研人才向G60科创走廊集聚,给科研人员参与创新创业更多的自主权。

产与城的未来可能

摆脱各种体制和机制束缚,让科创要素在长三角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是长三角实现科创一体化的关键。

发展“科创+产业+城市”将实现科创给产业赋能、产业嫁接城市、城市助力产业的循环发展。

纵观五年实践,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生命力其实就在于通过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让科创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以产业链的一体化推动城市和区域的一体化。

注重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让技术成果落地开花,培育创新型企业,在上海的带动下成为科技创新的先锋。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科创产业上下游依然还有很多发展空间,一些要素对科创服务功能还没得到充分的发挥。

拿科创金融来说,包括G60科创走廊在内众多科创廊带都把科创企业培养上市作为主要发展目标。

不可否认,没有资本市场的积累,尤其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是很难形成规模化的产业。

但是金融对科创企业的支持,不仅仅是在科创板上市圈钱那么简单。更需要把金融支持渗透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开发创新产品,支持科技创新。

为什么说科创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作用愈发显现,产城融合发展的最终获益者是城市。

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的松江来说,在持续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的进程中,松江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位于上海松江的G60科创云廊

相关数据显示,无论是GDP,还是财政收入,松江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四年来松江GDP年均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4%。

不仅如此,从税收来源来看,科创极大的推动了制造业在松江税收中的占比。相比“十三五”期初,制造业税收占总税收比重从35.9%上升到去年的48.5%,房地产税收比重从32.4%下降到24.9%。

长三角范围内,新兴科创名城建设已经如火如荼,但能否高质量完成答卷,产城融合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运用经济规律发展产业,突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升级,产业发展反哺城市建设,真正让科创要素在产业和城市之间迸发活力。

本文关键词:航运经济 标签:长三角
声明: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港口网”“www.chinaports.com”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港口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