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港口网 > 国际港口动态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给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哪些新机遇新挑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给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哪些新机遇新挑战

来源: 上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9 9:15:00 AM 分享至:

构建新发展格局,尤其是双循环相互促进背景下,如何让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地,同时又反过来促进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5月1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供需演化与均衡状态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展开研讨。

课题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王列辉教授围绕课题研究背景与问题、研究范围与对象、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重点与难点、技术路线与方法、研究预期目标等进行了汇报。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深化改革开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构想,是中国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创新尝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致力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因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的发展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为响应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中国企业已经在海上丝绸之路投资布局了不少港口,这些港口的供需均衡问题更与我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因此,要把港口供需均衡研究从国内拓展到海上丝绸之路,同时把国内港口的供需问题与对外的产能合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世界经济低迷、大国博弈日益加剧的宏观背景下,全球产业链和治理体系正在加速重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经济全球化下各国本土化产能不足的问题,这促使各国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大循环的重视。这种动向可能会增加国内生产和消费的空间联系,使得全球产业链面临缩短的风险,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港口供需产生影响。中国“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带来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今后一段时间,沿线港口的供需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都需要进行客观和科学的预判,并进行多种因素影响下港口供需的模拟分析。首先需要总结提炼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港口供需均衡理论体系;其次是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供需均衡的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预测,识别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新兴港口,并对中国布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的投资效益预警;再次是从国家和企业层面提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供需均衡发展的策略。

在课题评议和研讨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宁越敏充分肯定了港口供需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并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和实际案例,提出课题应聚焦于枢纽港和组合港,妥善处理中国港口和国外港口的关系;要考虑到数据收集等方面的难度,应重点关注中国港口、国外枢纽港以及和中国经贸联系密切的国外港口;其三,考虑到经济模型稳定性,建议将需求预测时限设定在10年左右。

华东理工大学原副校长、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柏均教授认为,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就要抓住需求分析,选取适用于“一带一路”区域的空间计量模型,一定要找到关键性变量和控制变量。此外,对外贸易的规模和结构对需求的影响很大,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国际贸易的数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吴松弟教授建议重视相邻港口的发展对港口供需均衡的影响,充分关注体制机制的改变对港口发展的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研究员指出,研究要对贸易需求、经济增长等有预见性,要能够提出对今后一段时间港口投资的选择与建议。

上海海事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主任於世成教授认为,港口均衡和世界贸易有较大关系,多关注和中国贸易密切的国家,对世界贸易进行研究,才能进行下一步的预测;要在供需均衡中运用新发展理念,特别关注碳中和、碳达峰等理念对港口供需均衡的影响,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港口研究中。

本文关键词:港口研究 标签:双循环 海上丝绸
声明: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港口网”“www.chinaports.com”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港口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0条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