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港主要港区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东临南海,南望海南岛,北大西南,为中国大西南和华南西部地区货物进出口的主要通道,湛江港是中国沿海十大港口之一。
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西南、南海北部;北倚岭南丘陵,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西濒北部湾,是中国第三大半岛。南北长140余千米,东西宽50千米~60千米,总面积0.8万余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00余千米。岸线曲折,港湾众多,东部为溺谷海岸,南部属火山海岸,西部多海阶地和溺谷湾。主要港湾有湛江港、雷州湾、角尾湾、流沙湾等。半岛东岸海域多礁石、浅滩,分布有30多个岛屿,较大的有硇洲岛、东海岛、南三岛、特呈岛和东头山岛。
湛江港主要有雷州半岛东北部的吴川港区和湛江港湾内港区、南部的徐闻港区、西南部的雷州港区和西北部的廉江港区、遂溪港区。湛江港湾内港区又分为调顺岛港区、霞海港区、霞山港区、宝满港区、东海岛港区、南三岛港区和坡头港区。徐闻港区分为海安作业区、荔枝湾作业区和粤海铁路轮渡北港作业区。雷州港区主要包括流沙港。
湛江港湾内港区位于湛江港湾内,其沿湛江水道分布有7个港区,东距香港255海里,距广州港黄埔港区291海里,南至海口107海里,至新加坡1330海里。
湛江港湾内港区入口介于南三岛和东海岛之间港身曲折狭长,有硇洲岛、东海岛、南三岛、特呈岛为屏障,避风条件良好。港口面积264.9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157.9平方千米。港内水域宽阔水深浪静。港内码头、锚地众多,港口设施完善,航行和停泊条件良好,水深超过10米等深线的海域面积达16.3平方千米,港湾内自然岸线长达247千米,目前已使用岸线29.15千米,占总数的1.8%;深水岸线长达67千米,东海岛6.5千米的深水岸线大部分自然水深达26米~42米,适于建设大型原油码头和干散货码头;湾内港区可停靠3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航道在潮流冲刷下长期处于增深加宽状态,航道已浚深到可通航30万吨级大型船舶的深水航道。
该港区水域范围由以下各点连线与岸线围合而成。东边界线由硇洲岛东端的海头公(20°55'59"N、110°38'02"E)至1号灯船(20°55'59"N、11°40'32"E)折向北,经点21°05'59"N、110°40'32"E折向西,至南三岛南端(21°05'59"N、110°34'32"E);西边界线由硇洲岛西南方的南角沙咀,经硇洲水道2号灯浮(20°52'53"N、110°31'38"E)至东海岛的东南端(20°55'32"N、110°30'32"E);北边以五里山港的新村沙咀所在(21°20'59"N)纬度线为界。
湛江港湾内港区分布有调顺岛、霞海、霞山、宝满、东海岛、南三岛和坡头共7个港区。调顺岛港区位于湛江市北端调顺岛的东侧,霞海港区位于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沿岸,霞山港区位于湛江市霞山区的东南岸,宝满港区位于霞山港区之南,坡头港区位于湛江市坡头区的西岸,与霞海港区隔海相望,南三岛港区位于南三岛的北岸,东海岛港区位于东海岛的北部和东头山岛。其中,霞海港区生产性泊位已大部停运,仅有救助码头和海关码头尚有船舶停靠。
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湛江港最大的公共码头营运商,前身为湛江港务局,于2004年改制,2007年经整体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
徐闻港区位于琼州海峡的北岸,包括海安作业区、荔枝湾作业区和粤海铁路轮渡北港作业区。
海安作业区又名为海安港,地处雷州半岛南端的海安湾内,介于排尾角与三塘角之间,北上可直贯大陆,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的海口港隔海相望。是大陆通往海南岛距离最近的跳板和交通枢组。
海安港港口朝南,港首有一小溪注入。周围陆地为起伏不大的丘陵地,东侧有红坎岭、排尾角,西侧有三塘角形成左右屏障,港南侧西岸建有新旧防波堤2条,新防波堤长240米。旧防波堤内侧及新旧防波堤之间均为港池,可挡住海涛风浪,水深浪静。旧防波堤内侧港池狭窄,淤积严重,港外有拦门浅滩,船舶机动不便。
海安港现已发展成为大陆与海南岛旅客、车辆、货物过往的主要通道,成为广东全省沿海客运任务量最大的一个港口。对开发建设海南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荔枝湾作业区位于海安西方约2海里处,港池周边建有防波堤,现建有4个千吨级泊位。
粵海铁路轮渡北港作业区位于雷州半岛最南端的炮台角附近,港池南侧和西侧有防波堤,建有3个泊位,最大靠泊能力为2万吨级,是粵海铁路火车轮渡的专用港。
雷州港区仅包括流沙港,位于雷州半岛西岸的流沙湾内,属于雷州市管辖,西距越南海防港200海里,北距涠洲岛62海里、北海港94海里,东南距海口港45海里,是雷州半岛西部天然深水港口和船舶避风锚地。
该港区水域以石马角与流沙码头西端连线为界,以西为外港,以东为内港。外港包括流沙湾内水域,南、北两岸为起伏不大的丘陵地,水域宽阔,水深5米以上,航行方便;内港水域狭长而曲折,入口处的石马角与流沙角向航道突出,南北夹峙,形成天然入口屏障,进港航道宽200米以上,水深5米~25米,为中、小型船舶良好避风锚地,助航设备较完善。
湛江自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1年)逐渐形成港口。1921年法国殖民者在霞山建突堤式機桥码头(334.7米)及堤岸式码头(232.7米)并设立船舶停泊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其重视港口建设,1954年底正式建港筑路,次年7月与湛江港配套建设的黎湛铁路全线开通,1956年5月1日湛江港务局第一区建成投产。1958年7月建成第二作业区,成为当时华南最大的石油中转基地。1970年5月建成第三作业区。1993年6月建成第五作业区。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海港,经过60余年不断建设,已发展成为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港口。至2014年,湛江港共有生产性泊位146个,泊位长15542米,最大泊位吨级为30万吨,可承担集装箱、件杂货、散货、重大件、危险品、石油、液体化工等百余种货物的装卸、储存、转运等。2014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0238亿吨,比上年增长223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8,1万标准箱,滚装汽车吞吐量完成204万辆,旅客13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8万人次,增长5.49%。湛江港湾内港区目前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每年到港船舶2200多艘次。中转的大宗物资有:进口原油、金属矿石、钢铁、化肥和粮食,出口木材、非金属矿石和水泥等。
湛江港有广湛铁路、粤海铁路和黎湛线,连通湘桂、桂、湘黔、南昆、川黔、枝柳等全国铁路干线网。公路有325、207国道与G15、G75高速公路通过,并与本省、市公路网连通。有支持飞机全天候起降的机场,现己开通至香港、北京、广州、深圳、昆明、贵阳、成都、海口、三亚等20个大中城市航班。海、陆、空交通运输非常方便,集、疏、运畅通,为湛江港发展创造了外部交通条件。
湛江港的直接经济腹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湘西及粵西地区,间接中转腹地主要为海南省。腹地内物产资源十分丰富,矿藏储量大,开采容易。腹地通过湛江港中转的大宗物资主要有:煤炭、石油、金属矿石、钢铁、水泥、非金属矿石、化肥和粮食等。